首页 > 成果集锦 >> 优秀招标课题成果及理论文章
​关于规范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技能河南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1-29 浏览量:275

     民建会员、漯河市技师学院讲师李双莲反映: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我省有5700万劳动适龄人口,但技能人才只有900多万人、占比仅为15.8%,比全国低6.9个百分点。河南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迫切需要技能人才支撑。省委、省政府明确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放在2022年河南省十项民生工程之首,要求全年完成技能培训30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40万人(含高技能人才80万人)。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市高度重视,根据区域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迅速部署落实,强化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但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技能提升的认识度不够。一是多年来社会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装备、轻技工“三重三轻”的现象。技能人才、技能等级证书对青年和学生的吸引力普遍不强二是部分不良社会培训机构为牟取培训费用,大肆鼓吹某些职业证书的含金量,却不注重培训质量,严重影响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声誉。三是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在生意较好、订单饱和的情况下,不愿意让员工参加培训,认为培训“误工费时”,制约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

(二)培训模式较为单一。一是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培训时间、培训方法上较为单一,但学员知识基础和培训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每个学员的学习质量。二是培训对象多是社会灵活就业人员或失业人员,还有相当部分是创业人员,培训时间具有不确定性,难以保证有效学习时长,不利于技能提高。三是由于培训任务繁重,部分专业课教师多为临时转行型,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或实践经验较少等问题,缺乏双师型教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

(三)培训的精准性不足。一是培训需求的真实性难以保障部分培训机构为了获得培训补贴,千方百计扩大生源,甚至组织没有培训需求的人员参加培训,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二是对培训群体缺乏科学研判。学员的文化背景、认知、主观需求不尽相同,硬性的培训任务,统一的课程标准,填鸭式的培训方法使得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三是培训学习内容与实际用工需求脱节,导致培训结束后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或者是所学技能不符合岗位要求。

(四)鉴定考核缺乏统一标准。一是鉴定考试部分放权于企业和民办培训机构后,处于“一个机构一套鉴定规则,一个企业一种鉴定方法”阶段,缺乏统一鉴定考核标准,导致持证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二是鉴定考核的放权,致使部分企业成为轻培训提升、重鉴定取证拿国家补贴的投机群体,破坏了行业环境。

(五)培训的品牌意识不强。目前,省内技能培训缺乏对行业人才培训数量的统一规划,多数地市只求完成数量,缺乏对地域经济、社会文化、人力资源优势等的思考,人才培养的高端化意识、品牌化意识不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发展。

二、关于提高培训质量,高质量推进技能河南建设的建议

(一)打破证书无用论偏见,变政策驱动型培训为主动学习型培训。首先,加强宣传引导,破除社会对技能教育的偏见,从根本上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其次,改善培训行业环境,严厉打击培训机构肆意鼓吹证书含金量的行为。另外,加强培训补贴资金发放监管,落实持证者涨薪机制,激发企业和员工培训取证的积极性。

(二)创新培训方法,保障师资质量,提高培训实效。一是开拓网络培训渠道,为学员提供异地学习、随时学习、重复学习的机会,解决培训时间短、效果差等难题。二是规范培训师资,相关管理部门和行业部门应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的筛选与考核,硬性划定“双师型”师资匹配比率,确保培训学习质量。三是工学结合,推行学中做、做中学的培训模式,避免培训学习与工作实践脱节。

(三)开展以持证就业为目的的菜单式、项目制培训模式,保障培训的真实需求。一是做好培训前期的市场调研,根据培训主体的知识文化层次、兴趣爱好与择业倾向进行专业推荐和课程设置。二是强化技能就业政策导向,实行订单式培养,改变重培训、轻就业的传统模式,满足就业市场用工需求。三是相关管理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搭建技能人才求职应聘平台,推进点对点式高效就业,提高“取证上岗率”。

(四)强化考核鉴定,增强培训认定的唯一性和标准性。一是严肃技能鉴定考核考风考纪。例如加快推行上机考试和远程监控考试制度,严厉打击替考、交钱办证等行为,适当提高技能等级证书的取证难度。二是规范鉴定方法与程序,完善国家技能鉴定题库,制定行业鉴定统一基础标准,提高鉴定考核的权威性和认可度。

(五)分层培训,精准提升,培育技能人才品牌。首先,提高技能培训持证的覆盖率。鼓励高学历、高从业层次群体加入持证行列,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挖掘更多潜在力量。其次,实施分层培育、精准化培育模式,做到人尽其才。对于高学历人才,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领域将其培育成“河南码农”;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群体,围绕“一老一小”将其打造成“河南护工”;围绕河南厚重文化、非遗传承、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等培育“豫匠工坊”等。另外,发挥社会、文化、经济资源优势,遴选培育区域人力资源品牌,打造河南就业名片,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口碑效应。


地址:郑州市德善街与邢庄北街交叉口 河南省民主党派大楼9楼      联系电话:0371-61231879      邮箱:mjjlch@163.com      豫ICP备13014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