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总体目标,并从多方面给出降碳路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我省自2018年借助国家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这一契机,对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做出一系列规划和部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建设规模偏小。我省虽起步较早,但呈现前强后弱的特点,随着国家奖补力度降低,前行的步伐和其他省份相比逐渐慢了下来。截止2022年7月底,我省累计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91万多平方米,只有河北的1/10。
二是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约束及财政资金投入推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完善,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手段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不够深入,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节能市场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三是产业体系不完备。我省目前有生产保温材料企业6家、防水材料企业2家、被动门窗企业6家、能源环境一体机和新能源材料企业10家。在产业体系中,缺少防水膜、隔热垫块、暖边条、外遮阳系统等企业。
四是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资金来源以政策性资金为主,市场化资金占比较低,社会资本主动介入的意愿不高。另外,对信贷、债券等传统融资工具依赖较高,权益融资等直接投融资品种规模仍然较小,既能满足日常经营需求、又不加重债务负担、能够提供中长期资金来源的投融资品种较为匮乏。
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明确超低能耗建筑产业的定位,做好顶层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超低能耗建筑产业不只是一种节能建筑类型,更是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推进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10多类产业,是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有新建建筑2亿平方米、既有建筑62亿平方米,这些将直接拉动投资超过100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因此,要站在打造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制定出台相关的产业规范和配套措施,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二是积极探索构建以市场需求为主要牵引力的新模式,形成良性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把碳排放成本融入从项目规划、设计,到生产、施工和运行、拆除等全过程,对工程造价匡算方法体系、金融支持政策、财税奖励政策等进行改造,在发展改革(项目立项时总投资概算计算)、自然资源(项目土地审批是否可以优先)、生态环境(环保管控)、城乡建设(施工许可、质量监管、联合验收)等方面给予体现,让超低能耗建筑按照市场需求良性发展。把从碳交易中获得收益的前景变成当前甚至项目筹划阶段就能获利的事情,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资超低能耗建筑产业。
三是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充分保障。在前期成立“河南省省级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专项资金”基础上,通过政府采购,积极引导低碳低能耗采购和消费市场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基金,扩大可用资金规模,通过政府引导性基金出资,撬动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民营企业等共同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通过减免所得税、增加补贴、风险共担等方式降低绿色产业基金投资者税负,以弥补投资收益不足。建立健全对超低能耗建筑产业的信息共享、考核评级、监督管理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和优化符合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优化授信审批流程,降低信贷成本,对符合条件要求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项目纳入绿色信贷管理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