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省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3-23 浏览量:15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重点是构建乡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当前,我省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特色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大省的优势地位日益巩固。但面临诸多发展难题:

一是农业生产面临更大压力与不确定性。农业生产面临生产成本不断抬升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双重挤压,面临资源、环境“红灯”亮起的约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陷入发展困境。

二是农村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特色不够明显。我省农业产业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存在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等问题,化肥、农药用量大,造成环境污染与土地质量退化。  

三是产业振兴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缺乏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发展乡村产业的技术人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电商、金融等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四是产业振兴外部支撑不足。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国家已出台很多支持产业振兴的政策,但很多农民和经营主体却不了解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些乡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较差,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未实现全覆盖,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建设等设施与服务不足,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通,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六是产业融合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扶持机制不健全,各主体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利益纠纷时有发生,农户很难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利润。    

为此建议:

   (一)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担当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继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不断延长粮食产业链,以“粮头食尾”为抓手,促进加工业向粮食主产区集中,推进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

    (二)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产业选择的系统规划。地方政府在乡村产业选择方面给予更多协助,联系专家论证,使产业选择与当地实际密切结合。针对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及人文条件等,发展特色农业,孕育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产业。针对资源禀赋较弱的地区,通过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注入,以产业扶贫为第一阶段,逐渐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集中力量开展水利、机耕、配套电网等建设,完善网络、信息、交通、水电等方面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的交通和信息可达性,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双向发布体系,使农产品能够运得出,卖得好。

   (四)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为“领头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导,采取订单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务工等多种方式,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农户的参与度和受益度。

   (五)构筑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构建财政投入为先导、金融机构为支撑、企业投入为主力、农民个人投入为补充的产业振兴资金保障格局。首先,加强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财政性支出,对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给予财政补贴、奖励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其次,加大金融助力产业振兴的力度,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作用,通过担保与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相结合,降低贷款门槛,实行优惠利率。第三,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田园乡村等为载体,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帮助突破产业振兴面临的瓶颈约束。

   (六)健全科技服务和农民培训机制。一是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探索以公益服务为主,利益共享机制为辅的科技服务机制,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让更多农户受益。二是进一步推广中国农业大学创办的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科技小院”联盟形式,引导更多农业院校参与,服务内容要从农业科技拓展到电商及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既有利于扩大服务覆盖面,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为产业振兴储备人才。三是通过创建公益性农民职业教育学校、乡村夜校等形式建立惠及全体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合作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增强其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及经营管理能力


地址:郑州市德善街与邢庄北街交叉口 河南省民主党派大楼9楼     联系电话:0371-61231879      邮箱:mjjlch@163.com     豫ICP备13014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