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食品市场主体数量庞大,食品产业链条长、社会关注度高,发展与完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对我省建设食品安全省非常重要。但是,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固有的一些内生性缺陷正在逐步凸显现。
(一)检测成本太高,大部分经费都用于检测。传统食品安全检测成本高,各地食品安全工作经费中的大部分都用于满足监督抽检等基本工作需求,用于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食品安全信息化智慧化平台、基层市场监管所的标准化建设、人员培训等的经费数量很少。
(二)缺乏问题导向,大量盲区没有被抽检。一是对本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型超市等重点单位抽检多,对农村乡镇、城乡结合部、小型菜市场等场所抽检少。二是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抽检时,并不是针对安全风险高的食品进行抽样,而是就近选择抽样样品,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三是食用农产品因监督抽检项目较多、检测分析的步骤繁琐、检测周期相对较长,加上人为因素的干扰,难以对食品安全事故、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控制和处理。
(三)依赖进口设备,存在被“卡脖子”的隐患。用于检验检测的主要高精尖设备国内自给率很低,极度依赖进口,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而且留下了被“卡脖子”的隐患。
(四)现有快检体系存在弊端。目前,我省快检主要是食品安全快检车为主的快检体系,投入高、检测量小,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为此建议:
一、完善食品快检体系建设。在加大快检车检测力度的基础上,指导各设区市在各乡镇监管所设置快检室、配备快检箱及常用快检试剂盒等,并指导乡镇一线快检人员开展快检工作。在市、县城和乡镇内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重点场所,以及学校、单位食堂等重点单位实现快检室全覆盖,在人口密集的社区建立社区检测点,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禽产品等食用农产品的快检工作,做到监管无死角、快检全覆盖。建议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快检工作,提高快检量。
二、加强快检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引进快检专业人才。各级市场监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版块新进人员中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检验检测技术等专业背景的专业化人才比例应超过50%,确保各基层市场监管所至少有1-2名快检人员。二是进一步强化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好技术储备。建议省市场监管局制定基层快检人员年度培训计划,确保基层快检人员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0小时。探索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快检技术人员待遇水平,保持快检技术队伍稳定。
三、加大快检应用基础性研究。每年在省科技厅的科技项目中设置若干个快检技术研究课题,加强对更高质量的快检产品评价规则、基于合理不确定度和稳健性评估的快检结果判定依据、小型快检设备校准规范和适用于快检特点的标准样品等应用基础研究。在河南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设立1-2个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推广中心。
四、扩大消费者参与面。建议搭建省食品安全智慧快检平台,并将各级市场监管局的快检结果纳入到该平台上,为所有的被检生产经营者(特别是农贸市场的生产经营者)生成独立二维码。消费者通过微信扫描生产经营者的二维码即可看到该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包括名称、经营者、近期快检记录、抽检合格率、农产品溯源记录等。一旦出现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后,便于执法人员进行溯源调查,及时对其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