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6日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还强调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我省多年的脱贫攻坚实践也证明:发展一个产业,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
近年来,我省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开展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具体模式有六种:一是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通过结对帮扶、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订单收购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二是针对贫困户难以走出家门就业和农村空心化实际,引导贫困户利用闲置庭院和房前屋后发展种养项目和手工加工项目,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脱贫之路。三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通过提供培训、市场对接、发放贷款等服务,支持贫困群众开网店,销售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四是利用荒滩、荒坡、屋顶等闲置场所,大力发展村级、家庭光伏发电项目,推进光伏产业发展。五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六是以扶贫车间为载体,鼓励企业把产业链条延伸到乡村,引导贫困户就地就近从事订单生产、入企务工、代管代养等就业方式。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省产业扶贫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存在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五无”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干部畏难懒政。产业扶贫风险大,既需要深入研究培育,又要做大量工作让贫困户能够参与其中,任务重、周期长、见效慢。部分基层干部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发展特色产业分析少、谋划少、办法少;或不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和贫困户情况,盲目“拉郎配”,将其他地区的发展做法生搬硬套;或害怕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影响政绩,更愿意把资金与精力投入到修路架桥等方面。二是顶层设计不足。基层部门往往仅根据当地优势特色确定项目,没有融入县域和镇域经济统筹谋划。各部门资金仍归口下达,“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问题仍然存在,支持特色产业扶贫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整合。风险防控机制缺失,一旦产业主体分析市场前景失误,不仅不能给贫困群众带来收益,还会成为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负担。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的动力和能力需要提高。部分企业带贫的动力来自政府贴息贷款,一旦没有贴息贷款就不愿再到贫困村。部分企业帮扶目标是贫困户能够超过脱贫线,距离小康有较大差距。不少贫困户参与传统经营项目,处于产业链最底端,附加值不高,增收能力偏弱,脱贫之后奔小康难度很大。四是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撑。扶贫贷款风险高于其他涉农贷款,银行出于风险防控,不愿对贫困户进行贷款。有些地方规定企业带贫一户给予5万贷款额度,但必须每年给贫困户带来不少于3000元的收益分红,企业实际承担成本与正常利率差别不大,政策优惠性无法体现。五是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现有贫困人口大多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掌握知识技能难度较大。部分人害怕市场风险,存在“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思想。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抢戴贫困帽,指望靠救济。
打赢脱贫攻坚战,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产业扶贫理念,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人口的结合点,为贫困户量身打造适合的产业和模式,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此建议:
(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产业支撑。一是制定发展特色产业优惠政策,推进农村产业区域布局、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一批果品、畜牧、中草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主动承担扶贫责任,把更多农村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形成全过程、长链条、广覆盖的引领带动关系,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三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建立农超对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享受产业发展红利。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尽快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示范基地。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价格保护、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模式,与贫困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引导农村贫困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住房等财产权折价入股,由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贫困户持股分红,负盈不负亏。
(三)健全持续落实保障机制,助推产业扶贫纵深发展。产业扶贫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凝心聚力,共同行动。一是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加大产业精准扶贫支持力度,积极整合农、林、水、科技等部门的资源优势,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提高涉农资金扶贫效益,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产业贷款支持力度,鼓励创新担保方式,探索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方案,找准支持方向和着力点,实现金融资金扶贫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能够迅速掌握技能,发展产业项目。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让贫困人口掌握技术,提升种植、养殖水平。四是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信等基本保障,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营销渠道,助推特色产业走出去。
(四)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农业保险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一是推进产品多样化。研究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和支持地方加强产品创新,因地制宜的研发特色农业保险品种。二是探索保障多层次。在保障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通过附加险等方式,提供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试点价格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三是拓展农业保险服务内涵和外延,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等农村金融手段的结合与创新,促进农业金融协同发展。
(4 月 13 日,民建河南省委报送省委统战部的直通车稿件)
参与者
吕 冰 民建商丘市委秘书长
赵经纬 民建三门峡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