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0年度《建言》刊物 >> 2020年度《建言》第3期
​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发布时间:2021-12-13 浏览量:437

产业集聚区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思路模式,加强产业培育,集聚区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开放合作的平台、创新发展的沃土和转型升级的引擎。以鄢陵县为例,产业集聚区入驻各类企业149家,初步形成了以沪市主板上市的振德医疗用品产业园为龙头的纺织和卫生材料产业、以深圳智慧产业园手机整机生产为龙头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两大龙头产业集群,延伸发展形成了纺织服饰产业园、箱包皮具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医疗用品产业园、生物产业园“一区五园”产业发展格局;花木产业集聚区入驻花木园林企业200多家,是我省唯一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河南省十大旅游产业集聚区”。实践证明,这些科学发展载体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凸显。

但是,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进程中,我们也发现资金、土地、科技、人才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是融资能力不强。集聚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投入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投融资渠道不宽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集聚区投入不足、承载能力不强、提质升级缓慢。同时,县级金融机构自主性不强、金融产品不多,特别是涉农企业因农业风险高、可抵押物少等,面临贷款难的困境。二是土地保障能力不足。产业集聚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存在小企业占大地块或占而未用、粗放浪费现象。同时存在现有存量土地少,土地指标十分紧张,审批周期长等问题,一些企业受土地指标的制约难以落地,产业集聚区发展受限。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产业集聚区在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开发成果方面的渠道还不畅通,没有形成产学研结合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有效模式。四是人才资源比较缺乏。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投入重视不够,难以聚集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部分企业还存在招工难、用工难问题。

当前,产业集聚区正处在由“创建”到“创新发展”的转折时期,融资难、人才和土地指标缺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产业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建议从省级层面,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强化经济发展职能。探索实施管委会+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方向不变、地位不降、功能不减,以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在特色产业批复、相关行业企业准入等方面进行调控,建议全省范围内相同特色产业不超过2家,实现各地产业集聚区特色明显、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影响集聚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的具体政策措施,为集聚区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聚焦资金难题,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集聚区的倾斜支持力度,适度增加投入规模并相应提高投入比例。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放宽信贷条件、给予利率优惠等方式,支持集聚区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聚焦土地难题,实施全省大企业重点培育计划。对被列入全省龙头的企业,在用地、审批等环节采取绿色通道、联审联批等模式,限时办结,确保及时落地投产达效;聚焦人才难题,建议协调科研院校加强与集聚区协作,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产业集聚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月 7 日,民建河南省委报送省委统战部的直通车稿件) 

 

参与者

靳喜民 民建会员、许昌市鄢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地址:郑州市德善街与邢庄北街交叉口 河南省民主党派大楼9楼     联系电话:0371-61231879      邮箱:mjjlch@163.com     豫ICP备13014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