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涉及地域广、影响范围大,对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无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及其家属、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还是后方救援者、志愿者及普通公众都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心理疏导与干预是不可缺少的“降压药”“润滑剂”和“安全阀”,关系着相关人员能否尽快以健康精神和身体条件,融入到正常生产生活中去。
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新冠肺炎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专家编写应对手册向社会发布,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关注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我省在心理疏导与干预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心理援助疫情发生期间严重供给不足。我省每年新增持证心理咨询师仅1千余人,从事专业或兼职心理健康工作的不足五分之一,远远不能充分保障近1亿群众的心理健康疏导和干预。二是专业心理援助与基层疫情防控结合存在局限性。现有管理和运行机制下,存在对重点人群心理疏导与干预供需对接还不够精准,组织力度和覆盖面尚有待加强,尚未对重点人群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快速联动响应机制等问题。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出现超出咨询范畴的来访者,因没有健全的转介机制,不能将来访者合理地转介给相关的社会和医疗机构,导致来访者带着问题继续回到生活中,影响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四是心理服务和社会工作相关组织机构,很多是非营利性组织机构,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持,对来访者的帮辅数量受限,也容易在帮辅过程中因机构发展受阻,导致帮辅工作中断,对来访者产生二次伤害。
为此建议:
(一)把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到应急预案体系中。在各类应急预案中要摆脱仅仅是物质救援的单一思想,体现出提供精神救援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二)构建心理干预网络,完善组织协作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力量为支撑,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应急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平台和运行机制,从省、市到县、乡,形成一张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重点依托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或机构,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搭建基层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平台。
(三)建立危机监测系统,精准介入重点人群疏导。通过大数据实现社会心理相关信息收集、社会心态预警与响应机制。重点介入四类群体心理疏导:一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及其家属群体。社区层面对患者特别是有亲人罹难家庭要重点照顾,安排好基本生活。为该人群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密切关注他们情绪状态,及时关心和回应。二是疫情重点地区居民群体。考虑该人群情绪状态和心理需要,筛选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的干部,充分调动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团队积极性。三是特殊群体。对于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加强走访探视和必要帮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针对刑满释放和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生活失意和性格偏执人群等,建立专门心态预测预警预防机制,避免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一些矛盾被激化、放大。四是基层干部群体。这个群体肩扛高压防控要求和责任,冒着感染风险,在紧急状态下连续作战,甚至可能得不到家人理解和支持,处在高度心理应激状态。上级领导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深入开展谈心谈话,疏导不良情绪。
(四)以社区为单位,重塑危机下健康、和谐、温暖的亲邻关系。建立根植于民众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常规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公众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拓宽心理求助渠道等,形成关爱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看待籍贯为疫区的人员和疫区务工返乡人员,避免偏见与歧视,重塑危机下健康、和谐、温暖的亲邻关系。
(五)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针对公众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现状,统筹协调各地卫生健康、教育、民政、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及心理健康相关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各类媒体和传播媒介,以社区、乡村为基本单位,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宣传力度,建立根植于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常规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公众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拓宽心理求助渠道。针对我省当前涌现的大量抗疫先进事迹,发动文艺界创作积极健康讴歌生命的文艺作品,在公共场所进行公益播放,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引导社会公众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六)加快有关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加强对抗疫人员工作压力和创伤医疗干预的政策支持,将因新冠肺炎诱发的抗疫医务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纳入工伤范畴,并提供相应的误工补贴和生活补贴。同时,将社会公众因疫情所患的心理疾病,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
(七)完善政府购买心理疏导及社会服务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要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人才支撑。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业的机构干专业的事、专业的团队干专业的事,在专业心理机构及社会工作机构的指导下,提供方便、及时的社会心理服务。
(3月15日,民建河南省委报送省委统战部的直通车稿件)
参与者:
程本俊 民建会员、郑州鹏程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桂堂 民建省委金融委副主任、民建郑州市委调研委副主任,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范爱霞 民建会员、新乡市晨之语教育咨询公司总经理
杨 雪 民建省委委员、民建省委经济委主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
李 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 博导
徐 可 开封民建会员、民建省委文旅委常务副主任、郑州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郭丽丽 民建省直会员、民建省委健康委副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