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建省委提交的集体提案 >> 2021年优秀集体提案汇总
​关于提升公众应急能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10-26 浏览量:26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在2019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灾害预防及灾害应对是切实减轻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其中,公众面对灾害时的应对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着力提升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公民应急能力。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省公众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公众应急知识知晓率及培训率均较低,无法满足群众需求。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有42.65%的人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其中没有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的主要原因为“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学习”。反映出当前的应急知识培训力度和模式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在德国、奥地利、挪威、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公众接受培训率达80%以上。

2.应急知识培训城乡差异与行业差异问题突出。一是我省公众应急知识普及存在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现象。农村人口受训率及获得培训的机会均低于城市人口,农村成为公众应急知识培训的短板。二是事业单位员工接受培训比率稍高,而学生和企业员工、农民接受培训率较低。

3.公众应急能力培训效能下降,出现“内卷化”。随着时间的增长和投入人力物力增加,培训成效却不明显增加。存在对相同的人重复培训,在相同社区重复普及宣传的问题。在缺乏监督、无培训成效考评措施的情况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也就催生了重复培训、应景培训和运动式宣传培训。有些单位只在“世界急救日”、“防灾减灾周”等纪念日或宣传周搞些突击宣传和应景式培训,而没有从常态化的长效培训着手。

4.培训单位力量薄弱。一是从负责应急知识培训实施的单位来看,培训单位基础差,存在组织不健全、人员力量薄弱、培训能力有限的问题。二是从培训网络来看,在全省没有形成覆盖城乡的培训网络,多数为“小打小闹”,在培训工作开展中存在应付思想。三是从培训的形式与课程设置来看,培训形式单一,当前仍然是线下培训,线上培训及形式多样的课程开发均没有进行。

5.协同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效培训着力点。当前的培训存在主体单位职责分工不清,资源与能力不匹配以及部门间运行缺乏协同等问题。有多个部门都涉及针对公众应急能力培训方面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没有建立沟通和协同机制,没有进行资源的共享与连接,无法对我省的应急知识培训进行全省层面的统筹协调推进。此外,仍有很多以发放宣传单代替培训的现象,没有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没有长效培训的人员、机制及配套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培训单位职责,提升培训能力,加大培训供给。一是提升应急知识培训主体单位能力,对不认真开展工作、应付了事的单位要建立处罚机制,要将应急知识培训纳入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单位领导的考评内容之一。二是增加应急知识培训的次数和培训形式,加大供给。应急知识培训的主体单位要开发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课程,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三是做好应急知识培训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公众知晓参加应急知识培育的途径。

2.重点向农村地区和服务行业人员开展应急能力培训。一是以农村社区为单位进行培训。由乡村医生作为应急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对本辖区居民进行应急知识常态化的培训。由红十字会承担农村乡村医生(师资)的培训工作,乡村医生经过系统培训取得师资资格后在本辖区承担培训任务。对于开展此项培训工作,应给予乡村医生一定的经费保障。二是将服务业从业人员参加应急培训纳入服务业行业开业的必备条件及年审条件。按企业规模设定接受应急知识培训员工比例数量。如餐馆接受应急知识培训人数不少于全体员工的80%,持有救护员证的不少于15%等。

3.厘清职责、建立部门间协同运作长效机制。明晰各单位职责,根据各单位的资源与专长合理分工应急知识培训内容,形成有序的协同应急知识培训运作机制。鉴于我省应急知识培训现状以及各单位的状况,应以省应急办牵头负责总体规划全省应急知识培训,红十字会负责师资培训,因其已开展多年培训,有一套成熟的师资培训体系课程。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安排组织乡村医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参加应急知识师资培训,乡村医生和社区医务人员在本辖区开展应急知识培训纳入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人员的日常管理。

4.建立培训成效评估机制,完善考评指标。急救培训“内卷化”成为我省当前阶段出现的一个新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应从以下三点着手解决:一是要建立急救知识培训成效考评机制,对每次培训进行自评和学员评价的双评价制度。二是建立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将受训人员的重复培训率纳入应急知识成效考评内容。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对工作先进的培训主体单位进行奖励,对支差应付、消极怠工的主体单位要进行惩处。


地址:郑州市德善街与邢庄北街交叉口 河南省民主党派大楼9楼     联系电话:0371-61231879      邮箱:mjjlch@163.com     豫ICP备13014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