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度《建言》刊物 >> 2021年度《建言》第1期
​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有效支撑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1-10-25 浏览量:262

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实施长期保护的区域,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形态,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但我省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边界与基本农田、村镇重叠,不利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三线划定。申报之初,受技术手段、测量方法、认识水平等因素制约,某些村镇、农田被划入自然保护地内。近年来土地功能更加多样化,生态保护、农业生产、防洪建设等空间交叉重叠,界限不清问题更加突出,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三线划定难度很大。

第二,管理机制不顺畅,尚未形成工作合力。省际间缺少协调联动,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省内自然保护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多数地方的管理、执法机构分属林业和生态环境部门,管理和执法脱节。

第三,监测手段单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遥感监测技术和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应用范围较小。除了生态环境部每半年发布一次的卫星遥感影像外,主要通过举报电话和日常巡护来开展监管保护工作,发现问题的手段单一。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和提升。

第四,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矛盾突出。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导致了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多样性衰减、土地盐碱化、植被逆向演替等生态环境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市县领导仍习惯于抓经济建设,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缺乏全局意识。二是地方现有财力在用于保工资、保运转和保民生后,能统筹用于生态保护的资金十分有限。三是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补偿方式单一,金融机构介入较少。

第五,生态环境脆弱,保护修复任务艰巨。水污染、大气污染和生态修复等问题越发凸显。以湿地为例,小浪底大坝枢纽工程建成投用后,河道摆动幅度由原来的3-5公里缩小到1-3公里,大量的湿地不再过水,“湿地不湿”已经成为共性问题。沿黄城市农业和工业用水长期依赖地下水抽采,加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为此建议:

第一,科学统筹三条控制线,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基本农田面积。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契机,科学界定自然保护地范围边界,统筹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针对初期错划问题,将错划的村镇耕地调出自然保护地范围,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针对自然保护地内基本农田面积过大的情况,建议合理调减自然保护地内基本农田面积,或将核心控制区内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耕地,并规划实施退耕还湿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要为防洪工程和重大水利设施预留空间,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第二,探索建立协同管理大保护机制。按照国家牵头、省级引导、自主协商的原则,鼓励相关省市县建立流域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的协同管理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开展省市际间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管理试点,统筹自然保护地的土地使用权、管理权,同时协调河务、土地、水利、农业、畜牧等各部门,实施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执法部门在自然保护地设立派出机构,做到巡护执法一体化。

第三,探索构建智慧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积极利用RS、DCS、5G和北斗卫星系统等科技手段,逐步实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和风险预警。开展自然资源生态资产核算,构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基础数据库,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完善水土监测、植被生长监测、动物种群迁徙监测和人类活动监控系统,全面提升现代化监管监测预警能力。

第四,探索实施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

第五,构建“一核、两屏、三区”建设格局。“一核”即以黄河南北岸自然保护地为依托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郑州核心示范区,以点带面引领自然保护地大生态、大保护和大治理格局。“两屏”即南太行山生态屏障和伏牛山生态屏障。着力提升南太行山生态屏障的水土保持能力,强化对伏牛山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三区”即黄河中游山地丘陵生态保护发展区、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保护区、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以伏牛山、黄河沿岸山区为重点,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环境整治等措施,巩固提升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以黄河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在黄河南北岸加快建设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沿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宜的生态保护体系,规划实施黄河滩区生态补水工程,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为主体,加大引黄调蓄工程、引黄灌区配套设施建设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强地下水漏斗治理,提升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

 


参与者:

杨士海  民建中央委员、河南省政协常委、民建河南省委专职副主委

李麦团  民建省委农业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河南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瑞芹  民建河南省委农业与资源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执笔人)

管清生  民建省委农资环委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

赵荣钦  民建省委经济委委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

崔文军  民建省委农资环委员、新乡市生态环境局牧野分局局长

王姗姗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fea0f4b6c62cfe5052a180baceba89f2.pdf

地址:郑州市德善街与邢庄北街交叉口 河南省民主党派大楼9楼     联系电话:0371-61231879      邮箱:mjjlch@163.com     豫ICP备13014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