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年初工作计划,自5月份以来,调研组先后多次到相关单位、养老机构进行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据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知: 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964048人,占18.0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401904人,占13.4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13个百分点。现在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其中郑州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20万人,鹤壁也超过4万元人。这标志着我省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基数大、发展快、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老人比重增大的特点,老年人生活护理需求与医疗健康需求双重叠加,迫切需要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二、我省推进医养结合养老工作成绩
(一)养老政策不断完善。先后通过《河南省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工作,编制“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完善河南养老服务政策框架,为进一步为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能力得到提升。今年,我省大力实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河南省医养结合示范项目绩效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考核评价,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示范项目建设成效,打造了一批综合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医养结合机构,推进全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三)医养“联姻”成效明显。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整合,是满足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创新养老模式,各地市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2020年3月,鹤壁市老年公寓的“打造立体式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和鹤壁市淇县朝阳仁爱康复养老中心的“医养‘联姻’,护航老人幸福晚年”经验成功入选,登上国家级榜单;2021年,鹤壁禧仁护理院有限公司和鹤壁仁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有限公司两个“医养结合”项目入选省级示范项目。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积极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长久之策。要放眼长远、务求实效,稳步推进这项工作有序开展。但从工作实际看,由于社会认知程度低、资金投入力度小、政策保障覆盖窄、专业人才数量少等多重问题,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之路并不顺利,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
(一)政策和资源存在壁垒,“医”“养”协同难度较大。我国医疗机构属卫生部门管辖,涉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由医保部门主管;养老机构属民政部门管辖。也就是说,医疗、养老两个机构独立运行,“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养老服务和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国家层面的政策虽然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我省及各地市层面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加之,现实中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中易出现的以“医”代“养”,“医”“养”不分等医保监管部门难以发现的问题,如有的医养机构把一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转成“住院模式”,再把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转成医疗护理等费用,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职能部门推动医养协同发展的积极性。
(二)供给数量不足,有关供给主体供给动力不强。当前我省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有效满足失能失智及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亟须扩大供给数量、提高供给质量。一方面较大的医疗机构主要精力和关注点都在常规性服务上,加上医院本身医疗资源比较紧缺,目前情况下大型医疗机构兴办养老会导致资源浪费,得不偿失,因此大多数医疗机构少有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在动力。相对而言,基层医疗机构适合兴办养老,但因多为公立机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政府差额拨款,缺乏应有的绩效奖励机制和运营自主权。同时,受基层机构床位利用率低,受医保基金额度低、药品目录受限、薪酬制度改革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加之老年群体易发生医疗纠纷和养老业利润低等多方面原因,医疗机构兴办养老难度大。另一方面许多养老机构勉强维持运营,即使实行了养老机构申请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备案管理,因申办难度大,纳入医保定点难度大等原因,养老机构不愿意申请内设医疗机构。即使内设医疗机构,往往也只能为入住老人服务,就医人数少,难以盈利。
(三)医养结合相关经费投入不足。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服务需要很高的成本,但由于养老服务业本身存在的初期投入较大、服务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经营风险较大的公益性特点,企业自身发展运营产生的收入较低,不能获得较大的资金支持,很难有效地提供连续性的医养结合服务。现阶段医养结合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少医养机构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适老化功能改造、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等相关资金经费支持不足的问题,民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更是处于弱势地位,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管理运营补贴难以落到实处,许多民营养老机构自负盈亏,存在很大的资金压力,提升服务水平的积极性很低。
(四)专业医护人员缺乏。老年人护理专业性要求高且强度大,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就一定适度上阻碍了医与养的真正结合。加之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低、社会地位被认为较低,员工流失率高,从事养老服务人员多为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4050”人员等,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专业医护人员因为考虑到职业前景,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工作。现在,医护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短缺是阻碍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许多地市尚未建立人才供应政策保障机制,缺乏健全的行业管理法规以及标准的人才培育办法等,使医养结合服务的人才供给陷入总量不足和流失严重的困境。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在遵照国家相关部委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针对近年来我省各地市医养结合推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一是建立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明晰不同管理方的职责,打破部门垄断与条块分割。二是完善医疗报销体系建设。对转诊到医养结合机构的失能半失能患者,住院费用按照项目实时结算,探索用床日收费制度,不纳入年度次增多费用控制范围,患者平均住院日不纳入医院日统计。三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行政许可时均要开设老年病科,设立老年病病区,为老年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通过托管、对口支援、纳入医联体等多种方式支援医养结合中的医疗机构,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和管理团队,帮助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四是床位闲置率超过50%的公立医院,可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机构,有效解决部分公立医院病人少、病床闲置、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将部分闲置床位调整为老年护理型床位。五是加强监督指导。省民政厅和省卫健委牵头成立省级医养结合领导小组,督导监督我省各地市医养结合推进工作,并在完善议事协调、督促检查、信息交流、情况通报等方面,统筹制定具体、可实施的政策措施,破除医疗、养老资源壁垒,实现“医中有养”“养中有医”。
(二)增强供给主体供给能力和内在动力,解决“谁提供服务”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保障机制。一是鼓励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加大对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的建设运营补贴力度,强化政策落实保障。对于改扩建的养老机构及内设医疗机构的消防审批,只要消防设施建设达标,就准许通过验收。二是鼓励支持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有偿服务,引入专业组织托管运营,并逐步配备医护人员。三是推进公办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融合,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公立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开展服务收费标准。探索将心理疏导、上门服务等项目纳入收费范围,将居家和机构涉及医疗、心理、人文等项目逐步纳入基本医疗和其他补充医疗、护理保障支付范围,合理确定医养结合单位医保总额。四是科学界定养老机构申办医疗保险定点资质准入标准,适当降低标准,采取“宽进、严管”的办法,让更多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同时确保老年人医保有效用于养老机构结算。
(三)加强财政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制定奖补政策,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界力量进入医养结合领域,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一是制定优惠及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入社会力量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资金供应链条,确保资金供应的稳定性、持续性。二是扩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筹资渠道,实现多方风险共担,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社会救助、慈善捐助、公益服务、家庭储蓄等方式获取资金。三是为社会资本的进入创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支持社会资本的独立发展,使其成为医养结合服务市场的主体。制定详细的行业服务标准和机构分类管理办法,增加民营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种类,激发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性和经营能动性。
(四)多措并举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人才供给。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确保对老年服务与护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期投入,保障相关人才发展项目的具体实施,为老年服务与护理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省内大中专院校的作用,实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对口就业。开设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专业,专业学习老年病的诊治、康复、护理等学科,为养老服务业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二是建立人才补贴政策,对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医护人员进行补贴。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医护人员实行岗位补贴,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给予相应数额的一次性补贴。三是建立规范人才管理制度。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纳入卫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全面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从业积极性。四是加强对准从业人员的引导。通过财政补贴,对在读医护学生给予学费减免、降分录取等政策优惠,与其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毕业后一段时间(如 5 年)内需服务于医养结合机构。政府也可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委托有关机构大规模培训护理人员。五是设立“养老护理员”节日,可与重阳敬老节相关联,大力宣传养老事业中的模范先锋,倡导和关爱老人、奉献社会的护理职业精神,进一步营造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氛围,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者提高更加温暖的职业环境和社会认可评价度。
民建鹤壁市委 张黎明
民建鹤壁市委 李 云、李保华、李东晓、罗云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