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建省委提交的集体提案 >> 2021年优秀集体提案汇总
​关于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扶持后续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10-26 浏览量:29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自国家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后,一场发生在全国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近1000万人的贫困人口大迁徙开始了。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国各地工作重心已从工程建设全面转向搬迁群众后续扶持。

易地扶贫搬迁扶持后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管理的体制未实现完全转换。易地搬迁后,仍保留原有的村庄管理模式,城镇社区服务模式与原来的乡村模式存在不兼容情况,居民的社会保险城乡融合、安置房屋产权归属等遗留问题突出。同时,迁建居民在转向城镇居民过程中,产生传统村落文化和新型社区文化的碰撞,存在思想的融合期,精神文化正处于迷茫期,容易被不健康的思想文化侵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先进文化传播力度不够,娱乐活动的自发性、传统性强,形式不丰富。

二、内生动力和思想认识不足。一是迁出后的部分困难群众依然存在等扶贫的思想,将脱贫寄托在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扶。劳动致富的思想仍未确立,自主创业、就业意识不强。部分就业群众,不接受企业管理,将参加就业视为扶贫的样子货,消极怠工,应付了事。二是搬迁后大部分青壮年仍然选择外出打工,遗留下来的老弱妇等主要劳动群体年龄超过50岁,又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尽管在政府的支持下,就近进厂安置,但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一般收入仅为50元/天。

三、产业支撑不足。一是居民收入低。居民搬迁后,特别是迁往县城生活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带来成本的增加,只有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尽管部分适龄居民在社区服务、超市、环卫等领域就业,但收入较低。二是就业机会少。安置点实施的产业项目一般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粗加工类和种养殖业产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就业不稳定、就业机会少等问题突出。

四、后续拆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一是从整体上来讲,安置点基础条件差、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短板依然存在,需要政府、社会或者个人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得以进行。同时,缺乏探索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的新路径,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格局。二是安置点虽然已经大头落地,但建设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还不少,而且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拆迁和复垦问题十分突出。一些乡、村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懈怠情绪、厌战情绪、畏难情绪,拆迁、复垦工作很有可能陷入停滞状态,战线拉的越长,对拆迁、复垦工作越不利,迫切需要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及时找准工作突破口。   

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建议:

一、加快探索乡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体系的对接。搬迁群众进入县城区和集中安置区,原有承包的集体耕地、林地等相关权益需要保障和完善,确保搬迁群众在新建区的基本医疗、教育、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提升群众的身份认同,按照群众意愿和迁入地的行政管理模式,做好搬迁群众从乡村自治向社区管理的转换。及时出台搬迁房屋产权性质界定办法,实行限期或者限制上市交易,防止搬迁户变卖房屋取得短期收益后返贫,又能避免贫困群众产生攀比心里,从制度上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

二、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内生动力。大力营造“劳动致富,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主动脱贫、奋力脱贫、成功脱贫的典型代表,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勤劳实干的精神。嘉奖勤劳致富的光荣脱贫典型,如可采取在扶贫车间工作的困难群众按照工作质量予以适度奖励等措施。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脱贫的志气,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三、着力做好后续产业培育。一是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因地制宜,谋划培育特色产业。在黄河滩区内,利用黄河滩区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在黄河滩区外,依托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打造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二是确立经济联合体,进一步完善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有机衔接。易地搬迁后,大部分深度贫困村都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除了自己有土地资源优势外,一定要选好种植、养殖业项目,要把合作社的发展与招商的扶贫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适合每个搬迁村“农户+农业合作社+企业”的合作模式,形成农户有激情、合作社有收益、企业能运作的长效机制,锻造长期稳定的产业链条。

四、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安置点的农民家庭谋生的出路和致富的手段大部分都是政府实施的各种带贫模式,对这些家庭必须实行“脱贫不脱管”制度,在后续发展中还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关注每个脱贫家庭的收入情况,还要把在脱贫中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持续地享受下去,继续发挥“一帮一”的帮扶模式,建立动态台帐,防止增贫返贫现象发生。只有到了这个家庭正真地出现了“造血”功能,完全站起来后,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地址:郑州市德善街与邢庄北街交叉口 河南省民主党派大楼9楼     联系电话:0371-61231879      邮箱:mjjlch@163.com     豫ICP备13014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