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田、园地等区域,土壤中氮、磷养分和农药残留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进入地表、地下水体的一种大面积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较大,防治难度较高,污染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我省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之路。因此,我们需要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省范围内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家园,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根本性改变,为生态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绚丽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一、我省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对农业面源污染认识不足,防治意识薄弱。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文件,对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但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最基层的厂矿企业、农民群众层面,还存在面源污染防治意识较差,责任感较差,部分农户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滥用禁止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农民施药不当导致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县区政府职能部门也没有足够的人力、技术、财力支持,存在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过量施肥对土壤污染严重,农药、农膜残留现象突出。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化肥使用大省。部分农民为了追求农产品的美观、销量、价格和市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我省化肥平均使用量为881.52/hm2 ,高于全国化肥平均使用量491.24/hm2 。在生产中使用大剂量农药后,全省年均农膜残留量达3262t。这些土壤中的残留农膜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削弱了耕地抗旱能力,影响作物生长,甚至可能会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等严重后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县探索开展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存在项目资金缺乏,回收试点收集、处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3.畜禽养殖环境整治投资欠账多、环境治理压力大。国家和地方的畜禽养殖政策取向曾一度侧重于鼓励和扶持发展,很少向环保方面倾斜,养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投资冲动也明显大于对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追求,造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投资欠账问题突出。畜禽养殖环境整治投资很大,仅靠地方投资往往力不从心。
4.农村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生活环境标准低。目前,我省缺少专门针对农村这一特殊环境和区域生活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专门的执法管理部门。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环境设施严重不足,即使有卫生设施也经常因为财政和管理方面原因无法正常运行,致使卫生设施形同虚设,再加上农民对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识淡薄,给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宣传,增强全省乡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乡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从根本上改善由随意施用农药、化肥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强化面源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形成面源污染治理协同联动机制,达成面源污染治理认知度的高度统一。
2.加强监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加强科技服务指导,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慎用激素。科学推进“减肥减药”,调整氮、磷、钾施用比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与绿色防控。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害覆盖率提高到国家规定标准。严格化肥农药监管,在重要县区制订并执行限定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严格规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品种及方式,切实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与使用的有效管理与监督。
3.加大农膜、水污染防治力度,营造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大力倡导农民使用可降解农膜,鼓励企业回收再利用不能降解的农膜,并建立长效机制彻底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全面加强乡镇水污染防治,力争早日实现各乡镇均有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强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管护力度,确保县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污水问题,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家园。
4.科学规划,切实减轻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一是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和覆盖面。县乡政府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确保建成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中心正常运行,集中堆放的垃圾能够及时清运处理,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二是将畜禽养殖污染纳入全省环境统计和污染总量控制,建立完善畜禽养殖环境标准体系,实施畜禽养殖废水生态还田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加大农村沼气推广力度,促进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科学建设区域性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机肥料加工,让有机肥料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轻畜禽粪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