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工作亮点纷呈、捷报频传。2012-2021年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由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
当前我省科技进步也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一是研发投入过于依靠企业,来自企业的经费占87.6%,比全国高10.7个百分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薄弱,仅有1所211高校,大科学装置、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科院直属机构仍为空白;高新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远低于发达省市。二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仅为2.4%,比全国低4.1个百分点,占比长期处于全国末位,反映出我省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三是企业创新水平和研发活动覆盖面有待提升。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数量较上年增长24.6%,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28.1%,仍低于全国10.2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山西。四是领军人才匮乏,人才短缺。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仅占全国的1%、0.3%,两院院士籍贯河南的仅为江苏、浙江的1/6、1/5。研发人员中博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6个百分点,硕士低2个百分点。五是创新政策落实效果不佳。有27.6%企业未享受创新政策,其中六成企业认为门槛过高,知晓率低、办理手续繁琐等也阻碍了政策落地见效。产学研合作覆盖面有所收窄,创新合作有待加强。
为此建议:
一、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量身定做支持高校提升创新水平的方案,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深入实施“双一流”创建工程,鼓励高校优化调整学科学院、专业设置、研发平台、实验室等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着力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争创国家实验室或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推进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做实核心队伍、健全体制机制、推进重大任务实施,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统筹布局建设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对原有已建设的创新平台,加强绩效和动态管理,多渠道提升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二、整合科教资源,加大原始创新支持。统筹整合创新主体资源,发挥院所、高校在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的技术储备优势,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对接融通,切实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瞄准国际创新趋势,关键技术不再“等靠要”,力求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自主创新为主、开放包容的新局面。优化省自然基金资助模式,完善资助体系,实施好省优势学科培育联合基金,通过典型示范,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工作。
三、加大政策支持,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强化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作用,支持其建设一批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和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完善高企后备企业库,搭建全省高企申报、评审、管理全流程服务系统。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大对研发活动的资助力度。健全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开展企业研发费用补助、高企认定和引进奖补工作,谋划研究更有力度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四、健全人才评价体系,高效发挥人才创造力。以河南省情为基础,以前瞻30年的眼光,坚持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大力培养支撑现代化河南建设需要的人才。面向国家在河南的重大战略布局和河南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人才引进,坚持本土人才与海外人才并重,全职引才与柔性引才相结合,花大力气重点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打破资历和年限限制,科学公正的评价人才贡献,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五、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创新政策的适用性。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普适性政策的适用范围。强化政策落实,加大对创新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使有关政策切实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加强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提升创新政策的知晓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辅导,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有关政策,引导积极申报享受创新政策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