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培育扶持 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3-03-23 浏览量:436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发源地、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对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截至去年底,我省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11家,涵盖制造业各关键细分领域,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发展基础不匹配。我省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0家,排名全国第十,与GDP总量全国第五的地位不匹配。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小、弱、散,导致“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土壤不厚。

二是创新要素不充分。由于体量小、研发投入偏少、激励机制不优,许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创新人才,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长期不能突破。40%企业存在引才难、用工难问题,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留不住。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成果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对接不畅,产学研用脱节。

三是融资结构不健全。我省推出“专精特新贷”,着力破解企业缺乏对接银行的专业人员和抵押物,银行缺乏熟悉相关行业或技术前景的人才等难题,实践中效果有限。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约70%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融资,10%通过股权融资,通过供应链融资的不足5%。

四是产业生态不平衡。受新冠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等影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产业内循环尚未打通,不少企业面临本地配套不足、采购半径大、物流和时间成本高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夯实发展基础。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专精特新”作为引领我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当做落实“十大战略”、实现“两个确保”的重要抓手,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二是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由工信部门牵头,科技、财政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实行“一户一档”“一企一策”措施,在人才培育引进、对外交流合作、资本市场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落实各项降本减负政策,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想方设法帮助企业降低融资、物流等运营成本以及用地、用能等生产要素成本,助力企业集中力量高效发展。三是结合我省实际,以国务院《关于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的通知》、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等为基础,尽快出台我省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立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坚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供需对接、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二是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重点研发项目揭榜挂帅,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我省“专精特新”骨干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三是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供需对接,加强校企、企企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健全融资结构。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等供应链融资模式,扩大专利权、商标权、股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规模。二是将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纳入融资服务白名单,银行对白名单内企业直接发起授信,减少审核环节,提高准入效率,降低贷款难度和成本。三是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增信基金池,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优化产业生态。一是鼓励企业围绕核心业务精耕细作,专注“只干一件事”,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取胜”确立独特市场定位,坚定不移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二是系统梳理全省产业链,组织实施“龙头+配套”行动,分行业、分区域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配套协作,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配套能力和市场份额。


地址:郑州市德善街与邢庄北街交叉口 河南省民主党派大楼9楼     联系电话:0371-61231879      邮箱:mjjlch@163.com     豫ICP备13014459号